Pages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13

两个生日



一向以来都不怎么理会怎么过生日,再加上年岁渐大,于是这个‘特别’日子便成了可有可无了。每年生日,多和P一块庆祝,更多时候是在上班授课,甚少有独自一人的时候。

偶尔,不经意地被学生发现,给个惊喜庆生再送上蛋糕还真叫人措手不及。不过,自己还是觉得生日当天情愿没那么多人知道比较好。

我喜欢在生日当天反思,除了想念故人,也思考做人的意义。说到生日,自己像大多数华人一样都有两个。小时候,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母亲都会煮一碗鸡蛋面让我独自享用,这是一个。另一个便是报生纸上的阳历九月十八日,在这天和朋友一起切蛋糕庆祝是青春期过后的事了。

或许是方便,也或许大势所趋再加上和同龄人相互影响,吃蛋糕的生日越发显得受欢迎。还好那会儿自己仍坚持在每年同一天的早晨和母亲一块度过自己的华人诞辰,如今依旧记得两人坐在大理石圆桌前母亲看着我吃面线的情景。

偶尔,自己会因为有两个生日而觉得混淆,我怀疑大日子多了会不会受重视?也不晓得是否因为这个因素,如今庆祝旧历诞辰的人们已不多。大伙儿倒是把Happy Birthday这首歌曲背得滚瓜烂熟,一年不知唱了几回。照这样下去,搞不好几十年后再也没人在意阴历的计算法,什么天干地支都免了。

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对生活起不了作用的东西,因为自小便受笃信道教的家人耳濡目染。那代人相信多拜神能阖家平安生活顺遂,常年持续地祭祖拜神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虽然已事过境迁,这些逢初一、十五的祭祀程序如今自己还懂一些。

当然,年轻时因为接触面广了也有过对传统事物不屑一顾的时候。不过,随着年龄大了便越渐觉得它们的重要性,也就格外珍惜了。那是自己的记忆库的一部分,曾经热爱也曾经背弃的传统及信仰如今又能够再次拥抱,也数不易。

其实,逐渐消失的东西何止这些,简繁体字的交替也是件遗憾的事。因为笔划简化,许多书画笔法里的精髓确实少了许多,字体的美观也随着繁体字的消失而失色不少。

另一个消失中的事物是按照方言发音的姓名,也就是各籍贯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南来小岛打拼时,登记于殖民地政府记录里的英译姓名。本地华人的英译姓氏能让人约略知道其籍贯,甚至是本地或联邦人也有差别。尤其碰到和自己籍贯相同的同胞,都会以熟悉的方言交谈,显得格外亲切。

或许当局一点都不在乎方言会否消失,因为讲华语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华人制造一个共同语言的环境。于是讲华语运动办了一年又一年,目的不外是让各籍贯在学习及工作时提高效率。付之行动的包括在电台和电视台禁止播放闽南、粤、广各籍贯的节目,让许多人一时适应不来。。。。

只可惜不管当局如何推广‘母语’,人们的华语程度反而不升反降,继续重视英语。看来越是努力搞宣传的活动,越表示对象的状况已经不大乐观。切实,没有人会知道这是个双输的进展,不但失去了方言也把华语给弄丢了。

总之,失去的事物还真不少,太在意也无补于事。或许,自己需要做的只能多些珍惜眼前的一切。当下,正急不及待地等待六十岁的到来,就在活了一甲子时,亲身见证两个生日再次交会的情景,那该是多奇妙的感觉啊!

到时,想必只能遐思上一回的情景,下一个甲子恐怕是见不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