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愕!但只得往好里想,毕竟人家的问候出于关心。接着彼此碍于原先的话题有点尴尬便不再提及,于是接下来的谈话便剩下无关紧要的客套话。认识友人20几年,交情虽不是泛泛却又不能算深交。由于在学校兼职了近20年,像这样的朋友不下10来个。偶遇寒暄算平常事,有闲时还会相约吃茶、聊天。
可能近年来自己甚少发表绘画作品,于是留给人的印象依旧停留在以往的“状态”。除了聊日常生活,经常听到为三餐忙碌导致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少了,或者居室太小没空间搞大作品,又或者某人到某画廊搞展览卖得不错等等。纳闷自己甚少谈及画友们的作品及创作理念。
这些年多忙于教课,处理琐碎事多过搞创作,实际花时间在艺术上的追求少之又少。一再间断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造就一个力不从心的我。搞得画什么都不能持久,或不停添加或一再更换,形象总定不下来。倘若用镜子反照不专心的自己,那肯定是个不合格的“坏学生”。本以为兼职教画能牧养自己的艺术,如今回头看看却不然。
就这样,很多时侯都在帮人家“画画”,没能坚持创作导致昔时的热诚冷却并迷失了曾经的方向。每每见到同好愉悦的创作及分享作品,自己便想跃跃欲试再一次的重燃希望。只可惜要做的事比时间多,往往被搞得顾此失彼,甚至心力交瘁。最后,在取舍间选择了即实际又熟悉的教课,并自我安慰等忙碌的学期过后才尽量衔接再在间断的思绪。
一直以来自己呈现的作品多为写实的人物画,比较直接易懂。技巧及概念并重是一贯的追求,有一阵子因为材质的应用成了人们辨识自己的方法,甚感安慰。于是便用心地发展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大量创作也尝试当全职画家。只是,“喜新厌旧”的性格不想一再重复相同的主题,例如纠结于一个概念应该创作一系列的画作或只允许单一作品。又有时候,想同时探讨宽度和追求深度的结果使得进度慢了下来,造成“眼高手低”赶不上进度。
近年,想摆脱之前的具像画法,直接借助基本的绘画元素诠释对当下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决定摈弃探讨特定课题的途径,让媒介在画面上自然形成。因此,作品的创绘画理念和以往的相互比较简直是南辕北辙衔接不上。就因为这种种反差造成人们的疑惑,难以接受画风的改变。所以,即便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却仍然需要多做作品才能确定方向。
总之,正因为自己不想受当代的“速食文化”所影响,才会改变画风。深究隐藏于作品里的精神理念,并尽量舍弃只为表象的处理方法。只是,这样的非具象诠释法不容易让人读懂,造成如友人只知其然的关心一样。把沉默当成丧气,将离职看成挫折,只能说是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