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艺术发展的趋势,还是商业画廊的运作考量,岛国近来尤其地处商业及旅游地带的新加坡河口,安置了许多巨型的具象雕塑。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动物\禽鸟\花卉\干果散布于岸边,作品介于2-3米见方。有些作品间隔约50米,偶尔感觉置身于梦幻世界,也有身处虎豹别墅的体验。
一向以来,更确切的说是上个世纪的后半段,出现在岛国的雕塑多为抽象作法(如若把象征式的作品归纳为抽象就更多了)。那会儿,被灌输的是单方面模仿实物的作品比不上已经转换成美术语言的抽象创作。当时的知名艺术家多是崇尚现代派的留英艺术家。
或许是媒体的发达让艺术更广泛地延伸开来,也或许和中国艺术品买卖的蓬勃有关?当下岛国似乎也随着风向转动,到处都竖立着 ‘几可乱真’的塑像。这么一来还真叫一般观众没法分辩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差别,把匠气和灵气给混淆。
因为碍于商业上的考量,要人家收藏便得在视觉上吸引人们,尽量保留让人感到舒服的元素。于是,艺术的真善美比重,便再次从前卫创作的倚重真,再次回到注重美这一边了。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类和社会?还是为了金钱与交友?抑或只是自我探索?最终,成品总是随着艺术家的各种要求和付出而形成。也因为大家的不同,作品才能够五花八门千变万化。
因此,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目的不限于一种。例如,如何看待滨海公园内的白色大婴孩和圣淘沙岛的鱼尾狮肯定不同。四马路观音庙旁边的大佛,以及虎豹别墅的民间塑像又怎么说呢?再来是马来西亚吉隆坡黑风洞的穆鲁甘神(Lord Murugan),缅甸的巨佛,巴西的耶稣像,四川的乐山大佛,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这些身高超过百尺已超越艺术品的规格都成了当地象征物,试问国宝还能卖吗?
当然,博物馆里的当代艺术偶尔也会出现佳作。例如,以寓意雕塑成名的澳大利亚超现实主义雕塑家Ron Mueck的作品似乎无懈可击。Mueck的作品特色是其近乎真实的质感;原本毫无任何情感的玻璃钢雕塑,经他手后便成了逼真的皮肤、毛发,甚至连痘痘、胡渣和疤痕也不拘泥,让人有冲动想去触摸。无论作品的大小,人物的精致表情让参观者凝视雕塑时毛骨悚然,仿佛面对的是个流着热血的真人。
作者的缩放雕塑虽然尺寸夸大 ,却是从现实生活中去挖掘人性的特点,赋予塑像灵魂。接着以逼真的肤色\衣饰和无修饰的肢体语言,让人感觉真实,给人震撼和感动。 还真希望当局能把他的作品带到狮城,让国人有机会开开眼界。
或许,欣赏艺术品可以很简单,撇开越渐繁复的理论,只要能被感动,便算是一件佳作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