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December 17, 2018

极乐世界


不觉又是岁末,这天和P家人一块到古莱富贵山庄祭祀先人。亲人逝去已有一段日子,悲伤渐失思念却还在。
或许年纪关系,近年来老是往义山或灵骨塔跑,如此景况让这样的家庭集会更加珍贵。祭台前,家人一面念着故人来接收祭品,另一方面却又盾地希望他们已经到了极乐世界。大伙忙了一个早上也为了自己也为了旁边的人,却不知往生者到底来过没有?就像我们仿佛知道谁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却不晓得向祂们许的愿望有无兑现?
在这人类似乎成为地球主宰者的年代,许多人仍旧需要宗教信仰。除了少许,各宗教的宗旨大致上相同,都是引导人向上向善,并起着避护信众的作用。有些宗教的极致不是天堂就是天国,离开这里便能和大伙在'完美'的世界见面。
佛教相信往生后的最佳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第二段: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说的是极乐世界就散佈在浩瀚的运河系里,历经十劫的阿弥佛就住在里头。这和后来形容的东南西北上下方的众佛所处的位置有关,都是佛祖住的地方。另一方面极乐国土的众生只有快乐无有痛苦,这是氛围。再来就是极乐国土的外观景致。接着更描述极乐世界里的黄金佈地,大如车轮的各色莲花,落花似雨,以及悦耳的众鸟鸣啼等等。。。。
汉传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就是净土。而净土是佛菩萨的愿力形成,和当今世界的秽土是对立的,那地方只有在人们往生方能见到。所以有人说我们就像是失忆的菩萨,或许在这段旅途结束后,才能见到真实的净土。不过,当下只能靠心净土继续修持。
佛教的净土修持也有分大乘小乘的修法,修行人借助在人间的修行并达到阿罗汉或以上果位便无需轮回。当然也有无私的大菩萨,发愿并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阿弥陀经>让人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和阿陀佛的种种功德庄严,以及相信念佛号的必要。不过,修持心净土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压根儿靠不了他人。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8

选择性失忆


C写了首诗:‘窗前有一棵树,树上飘着一朵云,洁白洁白的,悬挂在清蓝清蓝的,黄昏天空上。风。。。。’
这年代,还有谁愿意耗半天看天空数云躲观树梢?相较于悠闲的宠物,人们都选择忙碌着生活,以至周遭的红黄蓝绿变得淡然无色,耳边的风声鸟鸣显得哑然无声。刻板的系统化生活导致人们爱上商厦的冷气空调,嫌弃总是让人汗流浃背的大自然。。。。。
前些时候,发现B的处事态度有异,以往叫人难受的气焰不再。最近,又发现她的状况每况愈下,家人都说有同感,想帮忙却不知如何着手;劝说看医生她却否认身体有问题,还若无其事的告诉人家不想记得烦恼事。选择性失忆——指的是当事人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大脑自然发出遗忘创伤事的指令以稳定情绪。久而久之便造成断续性的失忆,尤其是刚发生的事。病情有可能在短期间好转,也可能会恶化。
谁不想忘却烦恼。纳闷仍旧有那么多人,自家事都忙不完还在烦恼旁人的事物,简直是泥菩萨过江。尤其当受助者事不关己的待在一旁不做事。当下家长过分操心孩子便是一例,只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世世代代的爱与恨,得和失都是烦恼的根源,更甚的是许多人因此而失去自我,过后才怨天尤人。旁观者总是无所适从什么忙也帮不上。
生活本无忧,奢望和执着却造成人们行为上的偏颇。就医故然能做心理治疗,宗教信仰却更为有效。不过,前提是得放弃许多 “享受”的东西。所以说,能体会'成住坏空'的都是过来人。
没信仰的人们多把宗教和迷信或神秘挂钩,特别是佛经里所说的末法时代的今天。我必须说自己依旧没有任何信仰,只是求知欲发作方才选择抄写和诵读一些看得懂的佛经。当然书(经)海是越找越多,自己根本都看不完,就甭说完全理解了。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心经”,不过接近白话文的心经确实较容易诵读和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让人朗朗上口,读起来容易,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有人说持咒并不是叫我们忘记,而是要我们理解;把事物看清楚,断然放下不再执着。
然而说易做难,只怕越是极力想忘却烦恼,物极必反使印记更清晰的机会更高。或许应该最先忘记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
也或许,B不懂何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幻’,但她的异样何尝不算心无杂念?即便只是暂时忘却烦恼也无所谓。或许,记性太好并不完全是件好事!这会儿,回忆人事已非的美好事物,留下的只是淡淡忧伤。而记得住的伤心事,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云淡风轻。
也许猫狗没有人类这些感受,却比我们更热爱生活,该静该动任由自身的意愿,毫无顾虑。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Monday, November 12, 2018

一心不乱


午前,和P在商场餐厅吃茶。我们挨着坐,面对来往的人群,像极歌唱比赛的评判观赏和评比眼前的路人。
眼前,走道左侧自动扶梯来往1楼商场,也是B1的停车场的出入口处,行人多。左边直奔新达城喷泉,这条走道有如从喷泉处如阳光般辐射出来的光线之一,不知道和听说的建筑风水有无关系?
因为周末,餐厅比平时多了些人。我们如常把茶水略一旁,做早课念经。课毕,周遭才开始吵闹起来,旁桌有一家5口,母亲正盯着将走道当游乐场的3个小孩。唯一没互动的父亲就坐在桌前中央,若无其事的滑手机,一心不乱。临走前,他好像还未回过神来,小孩却已经又跑又跳的往喷泉处。
一心不乱,出自【阿弥陀经】,全段是:“舍利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意即佛陀告诉舍利弗,倘若有缘听到‘阿弥陀佛’,心口也念著阿弥陀佛,坚持不断便能身心不扰,一心不乱,并在临终时随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往生极乐国土。
一心不乱也叫三昧,佛经里常见,但却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一心不乱表示已达禅定的境界,也有人说,那只是刹那显现不乱定力,还有待发挥。
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一心不乱的体验,例如年少时踢球只管表现自己追逐皮球却不在意比数多少;又如画画过程中听音乐顷刻间便忘了耳闻的是什么。自己最能体会的是包括马拉松的长跑运动,那是当兵时的最爱,中年时期又再次着迷的活动。自己喜欢跑步的孤单感受,也往往在这些过程里成就一心不乱。这相信和跑步途中的肾上腺素上升所导致的兴奋有关吧?
要是因为害怕孤独,总想法子投入人群中,那么一心不乱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同样的,我也不排斥孤独的旅行,因为每个人终究会有那么一天。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念经


念经,更确切的说是读诵经文。读,是指对着文字朗读,而诵却是记在脑海里再唱念。这段日子,无论在晨运途中,还是地铁车厢里的上班路上,读诵经文几乎成了自己和P每天早上必做的功课。

除了【佛说阿弥陀经】和【金刚经】,自己都能背诵【心经】、【大悲咒】和【往生咒】等较短的经文。
我必须说自己不相信前世今生,对转世投胎仍抱着怀疑的态度。那怎么又会读诵"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的经文呢?或许自己对宗教、人文和历史有兴趣,尤其儒释道更是陪伴自己成长,耳濡目染的思想体系。只是,岛国这个贯通东西文化的枢纽,简直是个让人难以抵挡的花花世界。把容易分心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自己兴趣太多,学习起来总是事,难以成就。
P在她母亲过世前便已经有抄经、念经的习惯,尤其双亲的相继过世,更希望将所做的功课回向给他们。或许因为的缘故,自己便和她一块背诵经文。P也说诵读经文让她感觉和母亲更靠近。于是,我们便继续用功在这节早课上面。
我承认自己抄经的目的是为了练习书法,只希望诵经可以强化记忆力。同时,天天重复这些经文不但能提升写作能力,又能更深入体会佛教的教义,甚至复习久违的繁体字体。自己压根没在意念经或抄经能带来什么好处?就连应该怎么念,何时念这些禁忌也不太了解。P问我为何更换护照时注明佛教徒,而换新登记时却写下无信仰?老实说自己也没答案,即便比较喜欢佛教的理念,自己却依旧对于宗教信仰没有那般热忱。
这会儿,无论画画、写字甚至思考都往佛经里钻。一切如水到渠成,把精力投入单一的项目的自己还是第一次。
有人说,念经能让人不着相、没分别心、不起习性反应。进而转识成智、破妄显真,并停止追逐痛苦、颠倒梦想。浅白些说诵读经文的好处除了一般人所说的功德圆满,控制欲望,锻炼意志力, 强化记忆力,定心专注,并使人忘却烦恼。
如果上辈子有念经的习惯,那么【大悲咒】可能是自己还未忘记的经文。因为偶尔在背诵经文时下一段文字会不经意的脱口而出。接着,想到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下觉得自己若有所获的时候,其实恰恰证明自己什么也没有。
原始的人们没有姓名没有自我,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反观如今个人主义为首,自我膨胀的末法时代;大伙贪恋尘世的种种,甘愿造业轮回。再者,如若当下能理解觉的意思,将自己难以舍弃的些许“外物”去除,必定轻松许多。
每每回新山探望P家人,和她在神台前一起诵读经文,总得配合彼此,偶尔念得太快,念错甚至接不上,反而会更加体谅对方,以便完善经文。那确实是个难得的体验。
诵完经回向之后,欢喜信受,作礼而去。P四处做打扫,我去陪狗狗玩。

Sunday, October 14, 2018

雨天曼陀罗华

9月,花季只属于风铃木(Trumpet Tree),树上长满粉红或白色的花朵。满树艳丽带来了春意,粉色调软化了烈日炎炎的岛國,于是大家也叫她“新加坡樱花”。
除非不长眼睛,花开满树的风铃木几乎遍布全岛。再加上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即便几天不出门,也能从脸书上见到网友的接连上载,分享这些遍地落絮的图片。如果说满地落花的景致让人动容,那么彩花纷飞、落花如雨肯定沁人心脾。
花雨,可解为花季所降的雨,也是佛经里的散花如雨。第一次听到花雨这个词是在北京工作,到同事家他唤侄女的名字,当下就觉得人家有文化。那会儿,长知识的还有从没见过的皑皑白雪,以及日短夜长等等。不过让自己如入梦景的体验却是英国伯明汉夜里的的降雪,以及之后美国佛蒙特小镇如仙境的皑皑厚雪。
无奈地处热带的我们只能期待雨水,或丝丝夏雨或细雨如烟。偶尔因连绵细雨造成的降温让人有几许身处寒带的错觉,闭起眼时温度、嗅觉竟如此熟悉?沉浸在哪怕是片刻的回忆,明知不真实却也美妙。
读【阿弥陀经】,第10段全文:‘又舍利佛。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大意是佛土有全天飘落的花卉,众生在清晨拿器具或抓衣角盛花朵供佛,吃饭时回极乐世界用餐,饭后再散散步。
我喜欢段落里的雨天曼陀罗华,于是网搜曼陀罗花。结果除了曼陀罗花,还发现曼陀罗华和曼珠沙曼,而且3者略有不同。曼佗罗花(Datura)的梵语是mãndãrava,“适意”的意思,又名天使的号角(Angel’s Trumpet)。外形像大型的喇叭花,因为花瓣太重花口总是朝下。然而,经文里的曼陀罗华却另有其花。
曼陀罗华和彼岸花外形相同,一者白色另一者却是鲜艳的红色。彼岸花又名曼珠沙华(manjusaka), 英语名为red spider lily,往往盛开在墓地附近。中国人都将2者叫着石蒜,开花时不长叶,反之亦然,花叶两不相见。曼珠沙华能见于【大乘妙法莲花经】,花的样子如一团须状物,人们用龙爪,或蟑螂,或蜘蛛,或牛屎来形容此花。她也有个名字叫着“平地一声雷”。再看看法华经中的天界四华,有人认为曼陀罗华是白莲花,曼珠沙华是红莲花,摩诃曼陀罗华是大白莲花,摩诃曼珠沙华是大红莲花。应该是佛陀都端坐在莲花之上的缘故。
其实,自己将这些天界之花的由来搞清楚,即是避免混淆又可以长知识。特别是发现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事物会随自己的意愿而出现,例如心里想好事,就会好事成真。
这回希望






能因花悟道。


#风铃木的果实如长豆,籽都长着双翼,在果壳掉落前爆开,近百个螺旋桨如直升机般接二连三地旋转着陆。虽没花雨那般诗意,却能让小孩或好奇者立即捡起再三把玩。

Friday, September 28, 2018

换马币



中国和台湾有两岸关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有。共同点是,紧张关系似乎多过和谐的时候。
如若有差异,那就是人家中台有看似亲密的兄弟阋墙,而多元种族和宗教的新马是绝对做不到的。也许,新马关系更像离了婚的夫妻,却碍于彼此的历史包伏以及近邻互助的重要性,至今两地仍旧保持着“友好关系”。双方的关系时而好到称兄道弟,时而却为了些许芝麻绿豆小事而交恶。例如,新马钱币的汇率也会让2国人民产生口角;钱大(不是钱多)的岛国人到对岸消费总让对方视为暴发户,岛国人也会回呛对方酸葡萄等等。。。。
最近新马钱币的兑换率又回升到3:1 。说钱币回升的人应该是我们,对岸新山或者说马国人民看到的却是马币又掉了。如果说钱币兑换率是一场足球赛那么如今我队算是暂胜2球,当下有如打赢球的岛国人应该感到欣慰,知足常乐未必不是件好事。

其实,相差3倍的兑换率并不是一开始便如此。50年前刚建国时,2地的币值近乎对等,经过2国的不同治理,后果却是天渊之别。起初,自己老是认为汇率的差别理所当然,直至近年来常在对岸生活,才意识到一般的马国人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成了“穷人”。
于是,兑换率让关卡疯狂起来,获益者不限于狮城人。这样的机遇也改变了许多马国人的生活,到新加坡干活的马国人除了来自柔佛,北马甚至更远的东马打工仔也蜂踊而至。我们在新山的邻居就有来自槟城的华人和吉兰丹的马来人,这些南移定居的趋势还在增加中。社会的急速发展似乎成了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为了生活为了后代,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寻求较好的日子。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家未必要过早出晚归的生活;从凌晨4点开始往拥堵的关卡做准备,工作后再往回程跑,直到晚上9点左右方才抵家,天天如此。又因为如此,不少人干脆选择在狮城租房过夜,即便租金吃掉了一部分血汗钱,不甘愿也没办法。
于是,每天50万人次的马国人进出狮城工作,目的就是为了金钱。而造成关卡堵塞的原因已不是单方面,当地人来我们这里挣钱,本地人乐意到他们那里消费。以往,岛国人过对岸吃喝玩乐再打包,如今人们干脆住在那里,在当地置业或租屋子,每天和马国人一块进出关卡。听说这么做的人,一方面是利用汇率的优势提高"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因为岛国的生活费太高才出此对策。


我和P每周都会到新山过几宿,来回2边的原因是她的家人都在对岸。平时为了避开人潮,总是选择周日中午通关。以往,由于排队过关的人不多,路上也甚少有交通堵塞,可说一路顺畅。无奈近几年来,无论什么时候2个关口都挤满人群,特别是新币坚挺的时候纳闷,为何那么多人午后还继续排队过关,难到大家都在那儿过夜吗?

和多数人一样,自己并不反对强劲的新币,也认同它给予的安全感。我压根不是很在意对岸较低的生活费,只觉得我们好像占了人家便宜。也或
许因为这样,对方才会对我们有敌意?
偶尔在排队过关的时候,告诉自己要是兑换率少一些,大家会不会好过一些?如果1新元只能兑换2块马币,那么来往2国的人们是否会少一些?人群及车流量少了,或许大家的压力也会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