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ly 29, 2019

书写和记忆

幼时,岛國正值建国初期,我们邻里多是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家里贫困却没让幼小的我们饿肚子,童年即便不尽然快乐,却是无忧的。
我们在适学年龄一到便得天天穿校服上学去,有如设定好的程序一样,直到国民服役(男生)入营当阿兵哥方才不用去学校。求学时自己从没在意学些什么?一路上也从未曾想过长大后要当个怎样的人?反正心无大志,平时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运动场上撒汗,看书习字好像只是为了交差。打球奔跑总是让人兴奋,相反的回到课室有如坐针垫,就甭说图书馆于我的用途了?
有些同伴比我早离开学校,小学毕业便踏入社会工作成了“大人”。于是,接下来的人生便和书本及文字再也扯不上关系了。可以说,我们都属于社会的中低层,职业有电工、司机、厨师、装修技工、水泥匠、油漆工或打零工等等。
其实,岛国在我们长大后的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一转眼已经30多年,如今也不清楚大伙儿过得怎么样?自己曾在樟宜机场当了10年的机电技师,后来感到乏味便毅然辞工出国深造,毕业后改行搞艺术。
能够从事和绘画有关的工作是幸运的!6、70年代,一般小孩哪来当艺术家或美术老师的志愿?想必是凸显于同伴间的绘画能力,让自己在往后的日子里可以选择性的过活。例如当兼职美术老师,日子虽说不上安逸,但总比汲汲营营的生活好些。
当然,进入美术世界后才晓得多看书可以让自己更好。唯有多写、多看、多思考方能让自己突破框框,有更多的收获。故自己偶尔也把文字当成媒介爬格子写感想,尤其在不能大量创作绘画作品的时侯。
然而,知识似乎毫无止境没有终点,是个不见底的“深渊”。而自己确实没看很多书,作家学者也没认识几个。我甚至未看过一本武侠小说,4大名著也读得“结结巴巴”。有时候想,如果能够早点画画或写作,自己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少一些强求多一点偶发性以发挥自己的感性,或许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做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王尔德(Oscar Wilde)





Friday, July 26, 2019

谁比谁辛苦




读人家思念离世至亲的文章,心情难免如吹邹的池水,微微波动。即便时过境迁导致思念的减弱,然过往的回忆却从来没消失过。
类似的文字写过无数次,但所描述的总是和前者有别。可能是自己记忆不好?又或许想用不同的方式叙述?
以思念为主题的文章鲜少不提及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平平淡淡地叙述心中的"巨人"。文字总能让用心的读者动容,甚至牵动泪腺。因为故事都来自熟悉的日常生活,人们能感同身受并称之为接地气。
主角过了难忘的一天,隔天再也不必做某些事情了。接下来又该怎么办? 面对他人,掩饰湿红的眼睛并控制已经沙哑的声音。接着睹物思人,心情无比沉重却频频叫人放轻松。这时候许多人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纳闷为何其他人在自己崩溃的当儿却依旧正常过活?
文字的出发点应该是思念故人,实则却在无意识地安抚自己。身旁的人已经不重要了!生活本无常,说分享自己的故事,好过向人抱怨那是没人明白的遭遇。
其实,除了想念某人,人们也会替他人担心或悲伤。例如:孩子患绝症的父母、
家里的人办理离婚、
孩子们在学校被欺负、
想要结束生命的青少年、
人们纪念死亡周年纪念日、
父母担心他们沮丧的少年、
来不及支付抵押贷款、
配偶为了工作挣扎、
单身父母的无助、
面临考试的孩子。
以上等等事项都能让人不能专心办事,甚至睡不着觉。每一个人的日常任务变成如何寻求心理的平和,怎样消除无形的恐惧?

很多时候,悲伤或担心或恐惧都不会写在脸上,即使在极度挣扎的时候也不会叫人对他好一点。而别人往往把难题当成宝贵却易碎的宝藏 ,战战竞竞地小心处理却总是做不好。 因为多数人根本看不见"受难者"这些不显眼的迹象,压根帮不上忙。
所以,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人更显珍贵。而这些能够透视周遭隐藏事物的人们本身就是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