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常带我们兄弟仨到俗称五丛树下的伊丽莎白大道走走。那会儿周遭纯朴简略,河对岸还没有鱼尾狮的踪迹,直至上世纪70年代方才出现在新加坡河口。再后来河口前横跨的滨海大道路桥挡住雕塑,当局便劳师动众地将她移到如今的滨海湾水滨旁。守着眼前填海后变得更远的河口,石象对面无数的各色船只已被岛国最新的宠儿金沙娱乐城所取代。
纯白的鱼尾狮身高8.6米,当时在岛国已算超大型作品。除了喷出的水柱体态并无动感,正面头重脚轻如锥型饼雪糕,且左右对等得过分均匀。或许和取之于旅游局标志图有关,总觉得塑像右侧最完美。鱼尾打勾附在腹部刚好形成完整的圆洞,也是这个视觉上的虚空间让观者在物与景的虚实间留下想象余地。
.jpg)
虽身为岛国的符号,但鱼尾狮并不是小岛的发明。鱼尾狮传说在更早之前便流传于许多国家,把它当徽章的城镇也有几百年了。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它到底是谁创造的?倘若想利用它争光抢专利难免又要掀起另一轮的争辩,而这种应该属于谁的问题就像称呼它为鱼尾狮或是狮子鱼般无谓。
.jpg)
当圣淘沙岛添置崭新的鱼尾狮时,之前的两代狮子也随着建国一代的人们逐渐老去。这座比河口的‘前辈’大了四倍还多,也是以混凝土制成,比较特别的地方是身上安了无数灯泡,能在夜里显现其轮廓。其实它更像一栋建筑物,人们能在其中空部分搭电梯到顶层鸟瞰圣淘沙岛及本岛南部。
身高37米的石像由澳洲雕塑家James Martin塑造,作者擅长人物塑像尤其脸部表情。硬线条少了所以石像拥有三维作品里的的透明及半透明线条。只是石像正面有点不大流畅,再加上靠近时仰视的角度确实有点‘怪异’。或许得从远处欣赏狮子,尤其正对狮头的左侧更显它既友善又可爱的表情。鱼身放松狮头微侧使塑像更带情感,头发因没有之前的塑像齐整却更有说服力,像极站在岛上高处迎风眺望的摸样,更显浪漫的海边情调。.jpg)
不巧那天来到时已近日落时分,狮子的面容背光故染了阴影,所有早晨应该是塑像最美的时候。除了白天光源的位置影响塑像,夜里的彩色灯火更能体现它的质感、温度,甚至其整体的轻重也受影响。因此这座雕塑之会受旅客欢迎,应该是其聚视觉艺术及舞台设计于一体娱乐了大家。当然,这样的欣赏艺术品可能一些严肃的艺术家不敢苟同。或许这是当局让艺术走入人群的目的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